↓ 今日學習重點 ↓
- 了解 CSS 命名建議:OOCSS、SMACSS、BEM、RSCSS
上篇我們了解了寫 Code 的三大方向,主要都是為了更簡單、更好維護。
所以,以此延伸,有許多 CSS 的模組化命名方法論就此而生,其中包括 OOCSS、SMACSS、BEM、RSCSS 等等。他們提供了一些命名原則建議,讓 CSS 好讀又好維護,並且作為團隊的開發共識,讓協作更順利。
這篇文章將簡單介紹四種 CSS 常見命名原則與設計模式:
OOCSS:將容器與內容用「物件」的概念進行管理
SMACSS:依照結構,將樣式分成五類管理
BEM:訂定可以共同遵循的規範
RSCSS:將樣式區分為不同的「元件 (Components)」撰寫
OOCSS
OOCSS 全名是 「Object Oriented CSS」,意思是「物件導向 CSS」,物件導向聽起來很難,但其實很簡單,是類似積木的概念,我們要將 CSS 寫成一個一個可以獨立拆開的積木,而不是用漿糊黏再一起無法拆開的 CSS。
專有名詞:耦合,兩個模組間的相依性。
也就是說我們要寫出低耦合的 CSS,以方便未來擴展的彈性。更多解釋請參考:11. 斷開鎖鏈! 低耦合、高內聚 - iT 邦幫忙
OOCSS 最主要代表的框架就是 Bootstrap。而它的主要是兩個概念是:
結構與樣式分離 (Separate structure and skin)
容器與內容分離 (Separate container and content)
1. 結構與樣式分離
例如,一個登入按鈕我們可以改成這樣的寫法:
HTML
<!-- 舊有寫法:
<button type="button" class="btn-login">登入</button> -->
<button type="button" class="btn btn-primary">登入</button>
CSS
/* 舊有寫法:
.btn-login {
padding: 0.5rem 1rem;
border-radius: 0.5rem;
background-color: blue;
} */
/* 獨立出結構 */
.btn {
padding: 0.5rem 1rem;
border-radius: 0.5rem;
}
/* 獨立出樣式 */
.btn-primary {
background-color: blue;
}
獨立出結構與樣式後,我們就可以輕鬆重複套用在其他按鈕上,不需要為不同的按鈕再寫很多遍相似的 code。(其實上一篇已經有解釋過類似的概念)
此外,OOCSS 還有一個觀念叫做 utilities,就是將常用的樣式獨立寫出來,作為小工具,讓你可以於任何地方套用。例如:
.w-100 { width: 100%; }
.w-50 { width: 50%; }
.p-0 { padding: 0; }
.pt-1 { padding-top: 1rem; }
2. 容器與內容分離
其實這個概念也在有上篇提過類似的,抽出重複樣式的部分,不過這裡強調的是應用在容器身上:
/* 舊有寫法:
header {
max-width: 1000px;
margin: auto;
background-color: #ccc;
...
}
footer {
max-width: 1000px;
margin: auto;
background-color: #aaa;
...
} */
/* 「容器」:獨立出共用的部分 */
.container {
max-width: 1000px;
margin: auto;
}
/* 「內容」:額外撰寫各自的樣式 */
header {
background-color: #ccc;
...
}
footer {
background-color: #aaa;
...
}
這樣好處是 CSS code 變得很乾淨,缺點是 HTML 上的 class 數量可能會變很多個(如果加了一堆 utilities 的話)。
大家也可以多去看看 Bootstrap 的文件,就能更深入地了解 OOCSS 的應用了喔!
SMACSS
SMACSS 全名是 「Scalable and Modular Architecture for CSS」,意思是可擴展與模組化的設計模式。
它將 CSS 分為 Base、Layout、Module、State、Theme 五個層級:
Base:全域設定,用來定義 HTML 元素的基本樣式,例如 a, h1 - h6 ...。通常會透過 Normalize 來統一各個瀏覽器的差異。
Layout:用來定義網頁的版面架構,例如
.container
、格線系統等等。Module:用來定義獨立、可重複使用的元件,例如
.btn
、.nav
。State:用來定義元素的狀態,例如
.active
、.disabled
。Theme:用來定義元素的顏色、字體等主題,例如
.theme-dark
、.theme-light
。
其實他的概念和 OOCSS 滿像的,只不過分界有點模糊。
BEM
BEM 全名是「Block Element Modifier」,是一種命名方法論,它將命名分為:塊(Block)、元素(Element)和修飾符(Modifier)。
詳細內容如下:
Block(塊): 塊是一個獨立的元件,它們應以小寫字母命名,例如:
.header
、.menu
。Element(元素): 元素是塊的一部分,它們使用兩個下底線「
__
」連接起來,例如:.header__text
、.menu__item
。Modifier(修飾符): 用於修改塊或元素的外觀或狀態。它們使用兩個破折號「
--
」連起來,例如:header--dark
、menu__item--active
。
BEM 的好處是一眼就能明白這個 class 做什麼用途,缺點是單一一個 class 名稱可能會變得很長。
RSCSS
RSCSS 的全名是「Reasonable System for CSS Stylesheet Structure」,它是一套有跡可循的邏輯系統,將網頁中的東西視為各個獨立元件(Components)去管理。
它的官網文件寫得很詳盡,大家可以去看看:
官網說明:rscss
繁中翻譯:Introduction · rscss 繁中翻譯
不過我這邊就簡單說明一下,他主要分為:
元件 (Components)
元素 (Elements)
變形 (Variants)
巢狀元件 (Nested components)
佈局 (Layouts)
輔助類別 (Helpers)
1. 元件 (Components)
名稱至少為兩個字,並以破折號 -
相連,例如:.search-form
、.article-card
。
如果想不到兩個詞的組合,有些元件只需要一個詞就可以表達它們的意思了,像是:.alert
,它建議後面加上一些簡單的後綴詞,例如:.alert-box
、.alert-card
。
2. 元素 (Elements)
元素的名稱只能是一個字,多個元素就會構成一個元件(Component)。
這邊建議使用 >
撰寫元件裡面的元素的樣式,避免巢狀時候的污染到子層元件。
.search-form > .field { ... }
3. 變形 (Variants)
作為元件的變化型時,他建議使用破折號 -
作為前綴詞。
4. 巢狀元件 (Nested components)
元件可以包元件,成為巢狀元件。
5. 元件的佈局 (Layouts)
元件應該要夠彈性,能重複利用於很多地方,要避免使用到影響版面佈局(Layouts)的 CSS,例如:position
、float
、固定外距(margin
)、固定寬高(width
, height
)。
6. 輔助類別 (Helpers)
輔助類別是為了方便快速覆蓋樣式,並以底線 _
作開頭命名,通常會將這些寫上 !important
。所以使用時,要特別小心。
._unmargin { margin: 0 !important; }
._center { text-align: center !important; }
RSCSS 在區分元件的概念很值得參考,不過在命名上有時候可能會有不夠用的情況。
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談 CSS 命名
個人覺得 RSCSS 好的概念有幾點:
元件、元素、變形清楚定義。
名稱至少為兩個字,這樣就不容易撞名,也更容易理解這個命名是什麼。
有考慮到巢狀 CSS 污染的問題。
元件設計避免影響到整體版面佈局。
結論
我在開發上較常使用的是 OOCSS,雖然有著 class 會變很多的缺點,但是我覺得很彈性;另外,我也會運用 RSCSS 的概念去思考如何區分元件,只是命名不會完全依他的方式。
大家這幾種方式都可以試試看,多試幾次後選擇一個你喜歡、團隊 OK 的撰寫風格吧!當然,這些都不是硬性規範,你也可以依據自己需求微調,只要你的撰寫邏輯清楚,能夠簡單、好維護就可以了。
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
感謝看到最後的你,若你覺得獲益良多,請不要吝嗇給我按個喜歡。❤️
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,還想看看其他有趣的分享與日常,
可以追蹤我的 IG @im1010ioio,或者是🧋送杯珍奶鼓勵我,謝謝你🥰。